发布时间:2024-05-14 09:10:28 阅读:1128
黑龙江等保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物理环境、安全区域边界、安全计算环境、安全通信网络和安全管理中心等五个技术层面上的安全控制测评。此外,还包括安全管理测评,具体为安全管理制度、安全管理机构、安全管理人员、安全建设管理、安全运维管理。
黑龙江等保的实施流程通常包括定级、备案、建设整改、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等步骤。流程为,先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,然后市级及以上公安机关进行备案,接着进行建设和整改,最后进行等级测评和公安机关的监督检查。
黑龙江等保测评的费用会根据系统等级、设备情况有一些差距,具体价格根据等保设备及整改标准而定。对于三级等保,通常需要每年进行一次等级测评。
在黑龙江省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,'等保'是指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护等级的划分。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,有效防范各类安全威胁。
等保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《GB/T 22240—2020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》,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、社会稳定、经济秩序和公共利益等方面的重要程度以及风险威胁、安全需求、安全成本等因素,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安全保护等级,并采取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技术、管理措施。
具体来说,等级保护的对象总共分为五个级别,从一到五级安全防护要求逐级提高,这五个级别分别为:
第一级:自主保护级
第二级:指导保护级
第三级:监督保护级
第四级:强制保护级
第五级:专控保护级
定级的方法主要依据受侵害的客体和对客体的侵害程度。受侵害的客体包括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,社会秩序、公共利益以及国家安全。对客体的侵害程度则分为一般损害、严重损害、特别严重损害。
在实际操作中,定级流程通常包括确定定级对象、初步确定安全保护等级、专家评审与审批以及备案等步骤。例如,对于新建的第二级以上信息系统,应当在投入运行后30日内,由其运营、使用单位到当地公安机关部门办理备案手续。
总的来说,等保制度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,有助于提升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,保护国家和个人的信息安全。
在黑龙江等保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测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安全物理环境控制点:物理位置的选择、物理访问控制、防盗窃和防破坏、防雷击、 防火、防水和防潮、防静电、温湿度控制、电力供应、 电磁防护
安全通信网络控制点:网络结构、通信传输、可信验证
安全区域边界控制点:边界防护、访问控制、入侵防范、恶意代码防范和垃圾邮件防范、 安全审计、可信验证
安全计算环境控制点:身份鉴别、访问控制、安全审计、入侵防范、恶意代码防范、 可信验证、数据完整性、数据保密性、数据备份恢复、 剩余信息保护、个人信息保护
安全管理中心控制点:系统管理、系统审计、安全管理、集中管控
安全管理制度控制点:安全策略、管理制度、制定和发布、评审和修订
安全管理机构控制点:人员配备、岗位设置、授权和审批、沟通和合作、审核和检查
安全管理人员控制点:人员录用、人员离岗、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、外部人员访问管理
安全建设管理控制点:系统定级和备案、安全方案设计、产品采购和使用、自行软件开发、外包软件开发、工程实施、测试验收、系统交付、等级测评、服务供应商选择
安全运维管理控制点:环境管理、资产管理、介质管理、设备维护管理、漏洞和风险管理、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、恶意代码防范管理、配置管理、密码管理、变更管理、备份与恢复管理、安全事件管理、应急预案管理、外包运维管理
这些方面的测评旨在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,满足相应的安全保护等级,并通过专业的测评机构进行评估和验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