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0-06-09 09:39:30 阅读:2635
今日,河南某高校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信息泄漏事件,近两万名学生包括身份证号、宿舍门牌号在内的个人信息在网上公开流传,据了解,较大的可能性是学校在制作名单筹备返校事宜时,信息遭到泄漏,目前尚未确认具体源头。
对此,学校方面回应已经报警处理,泄漏信息中,尚未包含学生的手机号码,但学生方面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说法,在调查中,有多名学生表示近期频繁接到骚扰电话,对于个人信息持十分担忧的态度。
无独有偶,就在不久前个人所得税退税高峰期间,不少学生登录个税APP时发现,自己的就职记录上,有陌生公司的信息,也就是说个人信息被企业冒用,用于逃避纳税,钻法律空子,而大数据时代,这些凭空多出来的就业记录,对于学生就业会有一定的影响,像企业做背调等,都可能会存在问题。不久前就有报道,个别高校出现了老师以提供兼职为名义,盗用学生信息用于企业逃避纳税的途径,简直蛇鼠一窝,这种行为不仅不道德,而且是违背法律的。
我国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企业作为网络安全的运营者,要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承担保护责任,那么校方作为学生信息的管理者,自然也要谨慎处理学生的个人信息。而目前高校几乎成了信息安全的重灾区,据学生反映,此次信息泄漏事件曝光之后,学校不仅没有积极应对,反而限制学生的言论自由,要求其删除社交媒体上的内容,试图“减小”影响的这种做法,无疑是捂被子式的遮丑行为,不仅对于解决问题无益,也会影响学校在学生心中的信任程度。
不论何故,该高校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存在漏洞是无法逃避的事实了,与其堵住学生之口,不如尽快找到信息泄露源头,并尽快完善学生信息的保护机制,才是首要的任务。